“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央视的广告语形象地展示了云贵高原上贵州山水的神奇。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在贵州建省不到600年的历史里创造了多元的高原文化。从这里走出来的人质朴、善良,而又热情、侠义,正如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年来,我校杰出校友、光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龙昌明在追寻事业梦想的道路上始终满怀着对学业、对事业、对母校、对家乡的热爱,演绎着自己靓丽多彩的青春。
多才多艺的“科技明星”
1966年,龙昌明出生于贵州省清镇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他眼里,父亲是万能的,那个物质和文化都比较匮乏的年代,父亲总能带着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制各种生活和学习用品,而且父亲还具有很深的书法绘画造诣,受父亲影响,龙昌明自小就对音乐和绘画艺术有着特殊的爱好,且较同龄的孩子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那时候,县文化馆和各个学校经常会有很多演出排练,他常溜到乐队边上一看就是半天,后来文化馆老师看这孩子蛮可爱,就带着他在乐队里面跟着玩。小学时,有一个老师每天早上做广播操之前,会对着广播话筒吹笛子,悠扬的笛声迷住了孩提时的他,才7岁的龙昌明想拜他为师却又害怕,于是找了个竹管插在裤袋里,在老师办公室门口走来走去,终于被这个老师发现了,想不到的是,晚上这个老师就买了一支笛子到家里来,并收他为徒,这是龙昌明学音乐的一个启蒙。后来,他无师自通学会的小提琴、吉他、键盘等多种乐器,居然都有专业水准。现在,大家偶尔还会在校庆、商会、企业等重大庆典活动上听到他的口哨音乐表演,不是艺术专业的他还是中国口哨协会的第一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
龙昌明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十分优秀,学习成绩基本排名第一,并且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初二时,他做的航模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他的航模虽然造型和做工都十分精致独特,但是由于缺少无线遥控功能,所以没能拿到一等奖,拿到二等奖的他对失去一等奖“耿耿于怀”,但这也激发了他对无线电的强烈兴趣,以致到了痴迷的程度。那时候,家里经济是没有条件给小孩零花钱的,每次随父母外出时,他总是要单独吃饭,于是父母给的午餐费就成了他饿着肚子购买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的“科研经费”。日积月累,他养成了很强的动手实验能力,成为小有名气的“科技明星”,至今,中学的“杰出校友介绍”中还把他当成发明家。
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整体教育是落后的。但龙昌明所在的清镇一中有一批十分优秀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支边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是教育界、艺术界的优秀教师、知名人物,比如,教育界的吴廷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任田世信等,创作《蹉跎岁月》《孽债》等著名小说,后来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作家叶辛,也曾支边到那里。刚恢复高考的那些年,老师的敬业是空前的,甚至于一位政治老师积劳成疾讲课时猝死在讲台上,每每提到这,龙昌明总是掩饰不住眼中的泪花。在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同学们的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都十分优秀,1983年的高考,他所在的班取得了百分百的升学率,创造了清镇一中历史最好成绩。怀着对无线电的强烈兴趣,他高考时填报的大学都是工科特色鲜明的名牌学校,填报专业清一色的全是无线电专业。1983年,龙昌明如愿以偿地考进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成就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一波三折的大学历程
意外的是,丰富的艺术气质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助他在大学学习上一帆风顺,相反还一波三折。中小学阶段,他虽然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却也能始终名列前茅,不但当了十年的班长,还是地区三好学生。而一进到大学,第一次走出大山的他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在还没有适应大学学习节奏的情况下,凭着一腔热情,龙昌明参加了大学生科协、艺术团、音协、棋协等学校里几乎所有的社团组织,并凭借同学中少有的动手能力,赢得老师的信任,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实验室跟老师搞科研,同时还是学生会干部。过多的社团活动和科研实验占据了龙昌明的读书时间,他不得不大量“逃课”来分配有限的时间,每次期末考试时都是封闭十天把一学期的课重新学一遍,临时突击并非都能奏效,常常是假期人还没到家,学校的补考通知先到了,父母盼儿归,伴随的是这样的成绩,自责可想而知。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这也培养了龙昌明超强的学习能力和专注能力,在他后来的工作中,面对新领域、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时候的封闭开发,成就了他一个个的事业发展里程碑。
进入实验室跟老师搞科研对龙昌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几乎是他人生事业成功的引擎。到现在,他还经常感念陆伟良教授为他所创造的环境条件,对他在科学实验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改革开放初期,陆伟良教授就对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有着超强的预判力,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承接了不少科研项目,他发现龙昌明异乎寻常的实验能力,就鼓动他积极参与科研,这无疑给龙昌明开启了一扇门,一个全新的自由王国。从大二开始,他在无线电系实验室里一直泡了三年多。其间,他展示了超强的科研能力,还和陆伟良教授一起合作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与此同时,为应付逃课而落下的课程,他不得不在期末考试前,依靠自学来消化课本中所有内容。长此以往,相比那些正常上课而得到老师复习重点的学生,他无意中扩大了知识面,也提升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比如,大学毕业以后搞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编程,不会输于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
过多的社团活动虽然占用了龙昌明太多的时间,但在乐此不疲的奔忙和担任学生干部中,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20世纪80年代,南京工学院的学生文艺组织还是叫文工团,如今的东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就是龙昌明等一批骨干1986年参与创建的,之后多次走出校门宣传东大,丰富活跃学生业余生活、参与重大庆典活动等,这支艺术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次受到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表彰。入学时,龙昌明还不到18周岁,社团活动中交往的大都是比他年长的学生,特别是和夜大同学、读研究生的学长和合作单位的领导,超出自己年龄的社交圈子对他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培养了他待人接物和沟通交往能力。
在他大学的几年里,父母要养活双方长辈和子女七个人,除了经济上的负担,还要承受极左时期因家庭成分不好的精神压力。父亲骨子里的那份坚强和责任深深影响着他,在学校没能拿到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他无比的内疚和自责,父亲常常告诫龙昌明,父母不能再帮到你什么,未来的路要靠自己去把握,系里的老师们也是怀着既爱又恨的心情去教育他。龙昌明意识到自己的欠缺,展现了父亲身上留给他的倔强性格,以他坚强的毅力,虽然大四时因为曾经的补考经历而错过了报考研究生,但毕业当年的成绩拿到了全年级第一,并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生称号。
不务正业”的前线科研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整个大学院校里面都没有现在的音响专业,大型歌舞团都急需懂音乐、懂技术,又懂外语的人才,以能够驾驭进口舞台音响设备。机缘巧合,靠着复合了这些技能,在计划分配的年代,刚毕业的龙昌明成为了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下简称前线)的一名专业调音师。但是,在前线十年的日子里,这位专业的调音师却“不务正业”。在无线电专业读了四年和超强音乐天赋的龙昌明很快就胜任了这项工作并把计算机控制搬到了舞台上,不到半年,和演出相关的技术需求满足不了龙昌明的追求,他试图给自己寻找一种突破。
龙昌明虽然毕业后离开了学校,但是本科阶段曾经做过合作研究的常州无线电总厂、盐城燕舞集团、上海录音器材厂等单位,甚至恩师陆伟良等都来找他继续做项目。从小梦想当一名工程师的他太需要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幸运的龙昌明得到了歌舞团领导的支持,歌舞团史无前例地成立了前线电子研究所,并给了他十分自由的工作空间。龙昌明既是所长、又是工程师,更是销售员,因为所有的工作都要他牵头承担。每次准备开发一个产品前,龙昌明都会把他十几平方米的研究所打扫干净,只留下相关资料和器材,然后便开始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创造。夜以继日的封闭科研看似枯燥,在他看来却充满了乐趣,他甚至还风趣而郑重地说,许多久攻不下的难题都是在梦里解决的。每个产品的诞生,他都会把研究所再打扫干净,“成果”放在中间,为自己做一次总结。就这样,他在前线的十年间陆陆续续开发了十几个产品,当年江苏、湖北、上海、北京等电视台春晚用的舞台灯光音响控制就是龙昌明开发的产品,1989年他被评为南京军区全区优秀青年,立了三等功。
慢慢地,舞台相关的技术开发也已不能满足龙昌明对技术研究的追求,他的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计算机信息控制等领域。1992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和专利持有人,跟国家科委、江苏省电子厅、江宁金箔集团等合作,成功解决了信用卡不能及时挂失的难题,为全国银行系统早期推广信用卡业务和国家“三金工程”做出了贡献。依靠这个项目,龙昌明在为前线创收的同时,也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4年,他参与了“上海港煤码头自动流程控制系统”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的他还获得了国家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人类信息文明服务
前线的十年,给予龙昌明的远不止技术上的提高和经济上的回报。在这里,他学会了商机的把握,学会了合作共赢,学会了从创意到产品的创新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穿军装的日子里,被熏陶出的军人气质:干练而敏捷,严谨而坚毅。连他自己都没有认识到,不知不觉中他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名企业家的素质,以致于在他从前线转业到地方时,尽管电子工业部28所、14所、南京电视台等过去梦寐以求想进的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蓦然发现自己似乎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创业才是他的不二选择。就这样,他从陆军变成“海军”,下海了。
实践证明,海也的确波涛汹涌!1996年,龙昌明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实业。公司成立后搞的第一个项目———税务申报系统就失败了,几乎把龙昌明的老本贴了个精光,人员也走失了过半。面对生存危机,龙昌明决定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发升级银行卡专用终端,他冷静地分析了这个项目失败的原因,制定了公司发展的第一个战略———五步生存战略。第一步,全公司都是研发部,拿出当年在前线时封闭搞研发的精神,苦干三十天把产品搞完善;产品出来后,第二步,全公司都是营销部,全员营销,全力获取订单;第三步,全公司都是生产部,保质、保时完成订单;之后财务、企管,一个健康的创业公司雏形渐渐显现。大家更换身份,个个逼成“复合型人才”!依靠共同努力,公司置之死地而后生。龙昌明的生存战略用了一年时间,扭亏为盈,并使公司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组织架构,把公司带上了正轨。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公司的银行卡专用终端业务也渐渐成为夕阳产业。这时龙昌明制定了公司的第二个发展战略“把握信息之源,创造客户价值”,他看准了国家推进“一户一表,两网改造”的市场机遇,公司业务迅速从银行系统跨入到电力系统,接连获得的大量订单使公司进入朝阳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4月,江苏光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公司每年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员工春训,每年一个主题,从战略层面、思想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持续改进。同时,龙昌明再次回到母校,进入东南大学经管院EMBA学习,丰富的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使他以优异的表现被评为2014EMBA之星。不断地积累,公司已从一个早期的创业公司,发展成一个以计算机、网络、电子、通信、工业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为技术支撑,以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为主营业务模式,以“软件开发及软硬件相结合的智能终端产品带动系统集成”为产品和服务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10月9日,“光一科技”在创业板成功上市。
勇于创新、不断超越的攀登者精神是光一科技获得骄人成绩的精神坐标。进入资本市场,龙昌明又为光一科技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为人类信息文明服务”,光一科技一方面继续在业务上斩关夺隘,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多年积累的信息采集技术、人才、经验,不断向一个平台公司和数据公司转型,不到三年公司市值已翻了6倍多。有了资本的助力,光一科技正在沿着3+4的战略架构和1+3的产业布局稳步前行,一个“大光一系”已雏形乍现。2013年12月10日,光一科技收购南京云商天下,公司入物联网领域,2014年收购湖北索瑞电气,夯实智能电网领域产业基础,2015年发起成立中云文化大数据公司,进入大数据领域。未来的光一版图,是采集世界之光的版图,将上演精彩与速度,向着千亿级企业迈进,实现公司“为人类信息文明服务”的宏伟蓝图。
厚载流光,一脉相承
龙昌明一直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有“贵人”相助。比如,小学时教他笛子的冒老师、大学时陆伟良教授、毕业时的孙老师、前线时的罗团长等,以及创业之路上众多尊敬的长者,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很大帮助,使他人生的征途中不时汲取到智慧和道德的光芒———这是他事业成功的源泉。因此,他也不时提醒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骄傲、不迷失、不辜负,并尽其所能地将从各个层面获得的力量和资源回报给母校、回馈给家乡。
近年来,他在母校东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奖教金,赞助了“光一”之夜、校庆等多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创业辅导和最具影响力毕业生评选等活动,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相关院系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特别出资赞助东南大学创始人郭秉文论坛,并为其塑像。在龙昌明看来,他学习和创业之路,正是郭秉文先生当年倡导的教育要使人具有“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道德、学术和才识”的“三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以及大学应该力求达到“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高中毕业三十年之际,龙昌明给他当年就读的清镇一中图书馆捐献了价值500万元的图书和30万元助学金。2012年龙昌明当选为江苏省贵州商会首任会长,他更以极大的热情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商会成立当天,他倡议的“燎原计划”公益项目也同期启动。该计划是针对从未走出大山的山村教师而设立,旨在为贵州偏远山村中小学教师开启全新的时代体验,让他们亲身感知这个时代最新的生活方式与最美的城市蓝图,并让这种真切感知带给贵州偏远山村还未走出大山的老师和孩子们,他所主导引进投资的“国家数字音像传播服务监管平台”大数据中心项目已落户贵州,投资将超过100亿元。未来,龙昌明希望江苏省贵州商会能聚集光一科技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努力在贵州的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建设版权云、食品安全、中药材及农产品生产流通交易管理大数据应用等几大平台。在龙昌明眼中,贵州不应该只是美丽,也应该富有!
龙昌明常说,在他的人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并行着两条线:一条是科技之线,一条是艺术之线,这支撑着他始终充满着创造力、想象力,又始终饱含着激情和斗志,大学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科学家的头脑、艺术家的细胞”,而他则认为,创造需要艺术的想象,实践需要科学的发挥,和谐需要包容的胸怀,责任需要严谨的态度。在他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充满自信的睿智、勇于担当的坚定,也能感受到浪漫诗人的情怀、感恩社会的奉献。
创业之初,龙昌明希望公司能够早日在电子行业等诸多领域里实现多个第一(公司英文名包含EleFirst),这是公司起名“光一”的最早由来。实际上,这个名字在公司后来的发展中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职工潘玲玲在为公司内部刊物《攀登者》撰写的诗歌《信仰之光》中写道:“采集世界之光,用心始终如一。”这是对“光一”理念最真实、最形象、最美丽的诠释。从上大学起,龙昌明离开贵州已经三十多年了。回首往事,他总忘不了人生道路上采集的每一个火种,更不忘记让火种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厚载流光,一脉相承!
(禾山)
(转自东南大学校报第1283期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