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期青校友:难忘的经历,殷切的希望(2009年汇报发言稿)

发布者:校友总会发布时间:2015-07-03浏览次数:729

  

  我叫郁期青,是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一名退休高工,我汇报的题目是:难忘的经历,殷切的希望。1956年进队,1996年退休,在这个团结拼搏,催人奋进的英雄群体里整整干了40年。

  我17岁从南京地质学校毕业,参加国家一五计划建设,工作的第一站便是远离江苏无锡老家三千多公里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开始了早穿皮袄午穿纱,牵着骆驼常搬家的帐篷生活。从此我和大西北、大西南的大山荒漠结下了不解之缘。40年中,曾四次进西藏,五次去青海,七次到新疆,八次到甘肃。在昆仑山、祁连山、天山、唐古拉山上宿过营,在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流过汗。亲身经历过火焰山附近50多度烈日高温的蒸烤,也体验过西藏特高山区零下40多度严寒的滋味。

  大地测量任务覆盖全国,作业区域广,队伍流动性大。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单独作业,有时出去一转就是两、三个月,与中队不照面。多数工种作业时,作业人员靠两条腿步行。搞三角选点的,一天走上五十公里是很平常的事。

  我保守地统计了一下,40年来,我在野外作业中徒步行走的里程累加起来不少于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三圈。

  要说大地测量苦,那一点不假。究竟苦在哪里?我认为已故李先念主席给一大队的题词作了最精辟的注解。那就是经天纬地,开路先锋。我们搞经济建设,搞国防建设,搞资源开发,那一项离得开规划和地图?离得开大地测量这个先行者?开路难,当开路先锋就更难。在探索中,什么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1957年,我们一等观测组在甘肃大泉到敦煌作业,那年岳殿春被土匪杀害,曹运圣等两人在嘉峪关翻车中丧生。一下子牺牲了三名战友,谁能料到啊!

  每一位大地测量队员,尤其是老队员,在当年运输条件通讯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测绘事业常年奔波在野外,虽然想家,但无法顾家,甚至连写好的信都无法邮出,因而对妻子和儿女都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我还记得,一年冬天我回家探亲,三岁的小儿子眨巴着眼怯生生地望着我,在妈妈的催促下,朝我喊了一声舅舅。因此可以说,舍弃小家,报效祖国已成为一大队队员共同的职业操守。明年元月,是我和妻子结婚50周年金婚纪念,儿女们都说要好好庆祝一番,以弥补我们俩曾异地分居长达17年之久的历史缺憾!

  为了测量珠峰的精确高度,我曾前后三年在特高山区的冰雪世界里工作了200多天;1975年任务后期又因患高山肺水肿在医院抢救治疗了200多天。前者是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搏,后者是与病魔顽强抗争。这两个200多天,记录了我几十年测绘生涯中最难忘的历史片段。

  大家都知道,珠穆朗玛峰是号称地球第三极的世界最高峰。它是亿万年前特提斯海谷受地球板块运动强烈挤压突然隆起的产物。它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又引人入胜的地方。它的特殊,它的诡秘,吸引了世界上众多探险家和科研人员前往探险揭秘。那么,最高峰究竟有多高?各个国家地图上标志的数据都不同,可谓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成了一个谜。因而精确测量珠峰的海拔高程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科学价值。在这个背景下,经聂荣臻元帅批准,于1965年底,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应运而生。科考队规模很大,涉及5个专题,30多个学科。我们测绘专题属于第五专题组,任务是精确测量珠峰高程和测绘珠峰北坡12.5万地形图。当时,我和其他十几名同志被抽调到科考队。我出任专题组副组长,分管测量高程的技术工作。

  任务才下不久,传闻就接踵而至。有的说进西藏又冷又缺氧,喊爹又叫娘,也有的说,去珠峰是玩命,就是不死也要脱掉几层皮,说得怪玄乎,挺骇人的。当时我想,自己递交过入党申请书,组织上百里挑一选中了我,是信任是器重,更是考验,就是再苦再险,哪怕撂下这100多斤,也要去闯一闯。决心下定,原来的一丝隐忧一扫而光。当时国家测绘总局局长陈外欧将军亲临西安给我们作思想动员,要求我们学习红军精神,以王杰同志为榜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身体准备。于是我们每天凌晨起床后长跑5公里,接着做健身操,练爬绳、引体向上,做俯卧撑。下午打两个小时篮球或背上沙袋爬楼梯,如此天天坚持,风雨无阻。我们在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加大训练难度。以练俯卧撑为例,开头要求双掌着地练二十下,后来增加到50下,再后来由手掌支撑改成三指支撑,来锻炼拇指、食指、中指的功力,以保证日后攀登陡岩时稳操胜券。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通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体质明显增强。19663月,我们向西藏进军。在车况和路况都不好的条件下,人人都经受住了乘坐长途汽车半月之久颠簸之苦,顺利到达海拔5000的登山大本营——绒布寺。

  在科考队中,被登山队称为小老虎的就是我们测绘专题组。到大本营后,其他专题组的同志都被指令休息一周,以缓解睡不好,吃不下等高山反应,恢复体力。唯独我们测绘分队,到达第二天就全面铺开了工作。是大家不累吗?不是。据上海高山生理研究所的专家测定,人在海拔5000这样的缺氧环境中即使平卧休息,其心脏负荷也相当于在内地干重体力劳动。何况我们测绘队员还要背上几十斤重的帐篷、仪器等装备登山作业呢?!任务太重了,时不我待啊。按计划,我们十几个人分成四个小组,要在两个月内完成40多个6000以上测点的三角测量任务,80公里的二等水准观测任务,还需把几何水准引测到6120的高度¨¨¨珠峰地区的气象就是怪,进入6月便跨进雪季,几乎天天下雪,你想干也干不成,所以那么多任务必须赶在5月底前搞完。我当时也豁出去了,带着一个三角组突击难点。测区内6500以上的点共三个,我们组就测了两个。为此登山队教练还给我签发了国家二级登山运动员证书。

  1966年,由于文革运动的干扰,工作留下了一点尾巴,1968年春天,我们再度挺进珠峰,完成了补点科考任务。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男女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同时,组建测绘分队,在登山队登顶架设好测量觇标后,在各个控制点上实施同步交会观测,以获取最佳的观测数据。这一年,我第三次入选测绘分队。参加测绘珠峰的最后冲刺。出发前在北京集训时,我荣幸地和其他登山队员一起,于元月20日在首都体育馆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3月底,我们全体登山队员列队在大本营广场的五星红旗下,举起右拳庄严地向祖国宣誓,大家含着热泪,字字千钧,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完成任务,为伟大祖国争光,为炎黄子孙争气!当晚我在日记上写道:都36岁了,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下定了参加北坳突击小组的决心。经三次申请,终获批准,心情万分激动,但也潜藏一丝担忧。

  44,突击小组一行8人,从5400营地出发,经两天行军来到6500营地。第三天拂晓,我们在彭教练带领下,向海拔7028的北坳发起冲击。

  抬头看北坳,好家伙,它哪里像山啊,看不到一块岩石,看不到一点黑色,横在面前的简直像一垛500高的冰雪长城,笔陡笔陡的,最大坡度达70度,而且雪崩频繁,冰裂缝很多,攀登时险象环生。早年一支英国探险队就是在北坳的一次大雪崩中全军覆没,怪不得都说北坳是第一道天险。往上攀登,为了便于相互保护,8个人用尼龙绳串在一起,按S形路线结组迂回前进。越往上,越缺氧,背上的仪器装备越沉重,可以说,每走一步都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一次新考验。教练在前面探路引导,遇到危险时不时发出威严的命令:注意,前边通过裂缝,脚步不准偏离!小心,前边是雪崩区,快速通过,不许停留!”。就这样我们就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攀登,终于登上了北坳,完成了重力测量和航测调绘任务。

  北坳下来之后,我们又连续爬了几座雪山。我因体力透支太多,抵抗力下降,于5月中旬患了重感冒,发烧41度,两天后转成肺水肿、胸膜炎并发症,送到日喀则野战医院抢救。当时我病情危急,高度昏迷,天天打吊针,实行特级护理,连续半个多月的高烧,我由一个壮汉变得骨瘦如柴,体重由141斤下降到70斤,人烧的很少出汗了。经35天抢救,我的病情转入低烧。后来,组织上安排我乘飞机到北京继续治疗。经院长特批,我转入总后309医院住院治疗,被安排在二病区,当时和陈景润同志在一个病区,同桌吃饭,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和照顾。一般的胸膜炎抽两次胸水就可以康复,而我呢,却间断抽了8次,最后抽出来的全是脓血。经200天治疗,身体基本康复,却留下了动脉硬化、胸膜粘连的后遗症。这也许是我三进珠峰的纪念吧。

  有播种就会有收获。当年我们精测的珠峰高程向全世界公布后,立即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我心头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测绘科技工作者,我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满足。

  我总认为,野外大地测量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队伍应该年轻化,这样才更有活力。待遇也应该高一些。我退休后,由于两个儿子在无锡,就回了老家。我常想,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公益工作,便主动与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系,被聘为市革命传统报告团报告员,并参加了无锡二中德育讲师团的志愿宣教活动,还参加了与少年犯结对帮教的交友活动。宣传教育的主题内容还是通过现身说法,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我认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今后,艰苦奋斗的精神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强国之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谁?靠大家,主要是靠当代青少年。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生活富裕了,更要坚持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坚持下去,必有成效。

  下面说点家事。我在家中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在职时对孩子的关心照顾太少太少。但儿女们理解我,很少有埋怨。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都成为大学生、研究生。近日我又得到一个喜讯,今年参加高考的外甥,已被香港理工大学录取并享受每年12万港币的全额奖学金。晚辈们较快的成长进步,恐怕与受长辈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关。

  最后衷心希望,我的母队——国测一大队在各方面的建设中更上一层楼,也希望队友们珍惜来之不易的集体荣誉,在继承光荣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奋进!

  

原载:光明网 2009

 

您是第541292025年03月29日位访客